2010/11/18 | 在人生的转折点上
类别(我的想法) | 评论(1) | 阅读(235) | 发表于 19:37
 
现在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读黑塞中篇小说《在轮下》时的感受,迷茫、恐惧,甚至有种想要放弃一切的冲动。当时正时高二的暑假,还有一年就将面临高考的厮杀,容不得我多想,便选择了放下它,选择了遗忘。黑色的六月,放下《在轮下》的我,顺利的考进了大学。
这学期选了现代派文学大师作品欣赏课,在讲象征主义文学时,老师提到黑塞,并说他的《在轮下》是他认为最深刻的描写青春的小说,建议我们有时间照过来看看。我大为震惊,猛然想起两年前的迷茫与恐惧,犹豫了好久,才去图书馆借了一本。
重读了一遍之后,当初的迷茫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清醒认识之后的一种焦虑。这是一本略带自传性质的小说,描写的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少年朋友,汉斯·吉本拉特和赫尔曼·海尔纳真挚动人的交往故事。千辛万苦通过了邦试的汉斯,进入了神学院学习,认识了赫尔曼。在神学院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让汉斯产生了彷徨苦闷、企求解脱的情绪,再加上退学做学徒工时的爱恋失败,最终汉斯选择了自杀,而他的好朋友赫尔曼则“只身冲破牢笼,踏上社会,探索人生道路”。
小说中的邦试类似于我们的高考,也正是结尾汉斯的自杀让即将面临高考的我对未来产生了迷茫、悲观甚至恐惧的的感觉。重读《在轮下》,我清醒的认识到,经历了高考的我们,来到了大学,确实会像汉斯那一感觉到了精神的没落与缺失。
重新拿起《在轮下》,我的焦虑正源于此。感觉到了精神的没落与缺失,但很多人却选择了逃避。或许没有苦闷,但彷徨、迷惘和忧虑是绝大部分人都会有的,在这种状态下,或是沉迷与网络与游戏,或是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消解它,很少有人敢正视这种精神的没落与缺失。这和汉斯的选择一样,其实质是一种隐性的自杀行为。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期,但这段青春韶华也是人生的转折点,这些人正在人生的转折点上越走越远却浑然不知。
如果说高考的制度导致了灌输式的教育,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分数之外的东西,那在大学里我们有着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把它们找回来。面对着精神的彷徨、迷惘和忧虑,如果你选择了逃避,那或许你永远也不会再有这样一个精神丰富、心灵成长的绝好机会。
只有我们勇敢地面对这种精神上的彷徨、迷惘和忧虑,坦然的接受生命的磨练与碰撞,我们的心灵才会达到一种澄明的境地,我们也才会成就一种宽容、广阔和沉静的襟怀。这样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幸福的,这也才是真正应该追求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大学四年作为人生的转折点,也正是构建精神家园的关键时期。即使你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严谨肃穆的学者,那在你的专业之外,也需要有一个精神家园区温润滋养你,不然你迟早会变得心灵枯萎,生命干涩。那样的人一生忙忙碌碌,看似功成名就,实际上与行尸走肉无异。
《在轮下》是作者“黑塞在苦闷中对现代文明社会产生怀疑,不断地寻找一条通向真正自我的道路,追求着更美好、更崇高的境界。因而,海尔纳只身冲破牢笼,踏上社会,探索人生道路,也正体现了作者的自我。这样,汉斯和赫尔曼这一对朋友——现实中和理想中的人物——便融为一体。”译者张佑中在译后记理这样解读这篇优秀的中篇小说。作为一个小说家的黑塞,在小说里极端的表现了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其实就是一个人性格中不同的两面。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这两个人的影子,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最后成为汉斯或者是赫尔曼。
两年之前,因为迷茫与恐惧我放下了《在轮下》,就算是顺利考上大学,但精神上的没落与缺失所引起的彷徨、迷惘和忧虑是怎么也放不下的,也是不应该被放下的。两年之后,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我又重新拿起《在轮下》,这一次,带着那一点点想要迅速改变现状的焦虑,我大步向心灵深处走去。
1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53]
我的日志[15]
我的推荐[18]
我的想法[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