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7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类别(我的想法) | 评论(0) | 阅读(85) | 发表于 09:25

 

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三年前我第一次读《活着》时的情景,那是一个下午,天气异常的闷热,物理老师在上面卖力地讲热力学第二定律,我躲在下面看小说,请不要误会,我从小喜欢科幻,物理是我的最爱,但我还是被这本小说吸引得欲罢不能,尽管我已经读了一遍了。这是第一次有一篇小说能够如此地吸引我,它就是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
傍晚,连天空也忍受不了闷热,终于下起了大雨。那时候我已经开始读第三遍了,伴着雨后的凉爽,我的内心开始有了些许的平静。初读《活着》,感到的是一种震惊,再读《活着》,感到的是一种恐惧,三读《活着》,有了时间和理性思考地调和,我终于有了一种生命本身所带给我的平静。
很久没有这样的一部文学作品能够带给我如此的震撼了,它带给我内心的冲击不啻于一次生命的重生。我从小喜欢读书,但不管是那些被我囫囵吞枣的名著,还是那些像《追忆似水年华》那样被我翻了不到二分之一的大部头,亦或是那些被人们所称道的先锋作品,都没能给我带来如此巨大的震撼和冲击。
唯一一次使我有同样感觉的是海子和他的诗,不过那种震撼却是一种顿悟似的明朗和温暖,而余华和他的《活着》所带给我的却是痛苦,对,就是痛苦。作为一个天赋迥异的先锋诗人,海子用他的诗传诵的是生命的美好,即使他的诗里充斥着他对生命的迷茫,但他的诗作永恒不变的主题却是尘世的美好和他对尘世的渴望。
我是从余华的随笔《我能否相信我自己》开始接触余华的,虽然小时候我对名著趋之若鹜,读了很多,但越长大我越发讨厌那些被众人称之为名著的东西,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作家是不能缺少散文和随笔的,一个作家真正的灵性和写作天赋正是体现在他的散文和随笔上。所以,当我想阅读一个作家或者他的作品时,我会先找他的散文和随笔来看,如果觉得不错,我才会接着读他另外的作品。
余华的这本随笔集带有一些学术的味道,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达到其可读性。余华曾指出他是在为自己的内心而写作,而这本随笔正是他用内心感受内心的过程,所有的文字都源于其对文学﹑写作和音乐的深度感知和思考。一个作家闲庭信步的潇洒和信手拈花的自信深深地吸引了我,随即,我开始读他最富盛名的作品——《活着》。
无疑,读余华的《活着》时是痛苦的,但你却能从中得到极大的幸福和满足,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就是这样。
《活着》能够带给我如此地震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余华本身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方式,他最常用也是最擅长的就是描述事物的极端状态。“就像千钧一发,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但正是这样一个极度紧张的状态让读者欲罢不能。在读了《活着》之后,我又陆陆续续读了很多余华的作品,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在一种极端的状态下展开的。
在写作方式上,余华总是把习惯性地自己逼向一个死角,也许是他把这看成是他获得灵感的一种方式,一旦他和自己和解了,那他也就平庸了。余华总是把自己置于现实的对立面,他和现实的关系总是紧张的。就像他自己在《活着》前言里所说,“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这就使得他的小说里充满了暴力﹑荒诞和人性之恶。但余华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用一种超脱的态度看待这一切,对善与恶一视同仁,这使得他对善与恶的描写都极为的真实和明锐。
当然,震撼更多的还是来源于他对命运本身的描写。正如余华在自序里讲的,“《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用理由抱怨对方。”作为一个民间苦难的叙述者,余华讲述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如何去承受苦难,没有那些形而上的思考,就是简单地承受。他们绝不用任何方式去逃避,而且更为可贵的是,没有丝毫的绝望。
最初读《活着》,我就是被这样的生活方式所震撼,进而感到恐惧,我从没想到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活法。但当我第三次读到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标志,就像女人召唤她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我的内心出奇的平静,这个时候,我已经把苦难看得和生命中其余任何一件东西无异了,我知道,我开始的恐惧并不是来源于富贵充满苦难的人生,而是来源于苦难本身。我恐惧是因为我缺乏直面苦难的勇气,而但苦难在我眼中已不是苦难时,一切的恐惧都烟消云散了。
苦难,无疑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但当你承担起众多的苦难是,你会惊奇的发现,在苦难的狰狞面目之下,是最为旺盛的生命力。原来,困难不过是个傀儡,只不过是影响我们拥有最旺盛生命力的迷障。就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我很庆幸我是在读了海子之后才读余华的,我也很庆幸我在读了海子之后又读到了余华。这两个人关注的焦点都是生活和掩藏在生活之下的人性,海子用一个诗人的悲悯情怀承担了一切苦难,经过内化之后,他描述的总是生活的美好和温情,虽然优势显得偏执。而余华恰恰想反,他把苦难(甚至还是经过强化了的)完完全全展现在你面前,让你突然不知所措。但在这不同形式的背后,毫无疑问都是生命无与伦比的高贵。可以说,是这两个人让我真正认识了生活,从此抛开一切包袱,大步向生命深处走去。
其实,再幸福的人生,终究还是要承担众多苦难的。但当你勇敢的承担它们时,这些苦难就不再只是苦难了,它们已经具有了和幸福一样的属性——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颜歌曾在一次访谈中这样阐释苦难之于生活,“生活其实只有微小的幸福,终究只是受苦。但这些苦难将随着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得到诗意的延伸,终究成为一种美。”这正是海子在诗中所表现的生活,充满了清澈而丰满的诗意,这也正是余华和海子相通的触点,生命的坚韧和隐忍本身就体现了其与生俱来的庄严与骄傲。
曾有人问我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我说我希望能够最终能够成为一个有着丰富而广阔心灵的人。当我需要面对这些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时,我能够平静地承担,并且,心怀感激。
这就是活着。
5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53]
我的日志[15]
我的推荐[18]
我的想法[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