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惊雷,醒了多少人。
——题记
有关周朴园
周朴园是曹禺在《雷雨》中着重刻画的一个人物,也是被大家所最广泛讨论的人物。
传统的思维惯性里,绝大多数读者甚至包括作者自己都认为周朴园坏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他专横、粗暴,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是封建礼的象征。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结婚,他把遭受他侮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梅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驱逐出去。
周朴园与梅侍萍之间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爱情?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如果梅侍萍只是一味遭受凌辱,她怎么会有他的两个孩子?从周朴园保留梅侍萍当年住房家具摆设,关窗户的习惯等细节来看,侍萍作为一个下人待遇已是相当优厚了,周朴园并不单纯把她当作一个下人看。一旦她发现周朴园在骗她,按其性格,很可能绝望自杀,而不会有第二个孩子,受骗也只会一次吧!所以他们之间一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他们相爱如此之深,最终没能结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周朴园父母的阻挠。
由此可以看出,周朴园本身就是封建制度下的一个悲剧。周朴园是德国的留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受了新思想影响的,作者对此并未作正面的叙述,不知是否是特意的留白。但我们从周朴园对侍萍怀念可以想象得出,和侍萍在一起的日子,他也一定和其他留学青年一样,憧憬着爱情、民主与自由。可是作为一个颇有地位的望族,在门当户对极其讲究的社会里,周的父母绝不会允许儿子娶一个下等的婢女为正妻。
决大都数读者都会承认周朴园和梅侍萍之间是有感情的,但也都对周朴园之侍萍的怀念持反对态度。可以说,这种怀念是周朴园故意大家看的,更重要的是,他要给自己这样的暗示:我还是当年那个德国留学生。一方面周朴园不忘旧情导致了生活的不幸,另一方面家庭的痛苦又促使他不断地追忆那逝去的甜蜜时光,他就在这情感的漩涡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
这是他掩饰自己心灵空虚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在他的潜意识里想制定自己的规制。这从周朴园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一直认为这是完美大家庭”中可见一斑。
这一切归结到一点:周朴园是封建制度下人性发展的畸形产物。
雷雨所揭示的问题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都市里,资产阶级往往带有浓厚的封建气息,周朴园正是他们中间的代表。他既是尊崇旧道德的资本家,又是在外国留学过的知识分子,作家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戏剧情节——例如他对侍萍的“忏悔”、对繁漪的专横、处理罢工的手段等等,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性格更为复杂和矛盾的一个人物是繁漪,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显示了曹禺优异的艺术才能。繁漪是一个“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如作者所言,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于雷雨,悲剧的意义是深刻而突出的 。除了精神上、物质上都依附于周家的鲁贵以外,鲁家其余的三个人物都是属于社会下层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鲁妈和自己的女儿四凤的几乎相同的经历,深刻地说明了在那个社会里这些平凡善良的人物的遭遇和命运。虽然鲁妈对有钱人怀着仇恨和警惕,但仍旧无法阻止女儿走上她所恐惧的道路。四凤对社会现实是无知的,她纯朴,容易受骗,这两人显然代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下的众多女性。
通过这些种种,作者其实是想表现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性质下的社会状态。从《雷雨》主要剧情发生的1922年到《序幕》《尾声》的1932年,北伐革命、南昌起义、工农红军割据井冈山,再创建各个红色革命根据地,中国穷苦大众正在奋力改变自己命运。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众多的不利因素。但是,有一点无法改变:雷雨即将到来。
雷雨即将到来
《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变成了疯子。剧本的这种强烈的悲剧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而且引导观众和读者不得不追溯形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这正是《雷雨》这一名剧深刻的思想意义之所在。剧中的人物不多,但作家对主要人物形象都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作了深刻的心理描绘,他们都有鲜明的个性,每一个人物都显示了他的作为社会人的丰富内容,以各自的遭遇和命运激动着人们的心弦。
这里要说的就是鲁大海了,鲁大海刚生下来就被母亲抱着投河,侥幸和母亲屈辱的活下来,又饱尝了人间的痛苦。后来到周家矿上当了工人,觉悟较高,成了罢工工人的代表。当他知道周朴园用金钱收买了工人的败类,平息了罢工斗争后,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种种罪恶,顽强的同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鲁大海虽然不够丰满,但作家对他赋予很大热情,这是体现作家社会理想的形象。他粗犷有力,最后《雷雨》中的那些人都毁灭了,他却走向自己应走的路。鲁大海的出现给作品的阴郁气氛带来了明朗与希望。通过对鲁大海的塑造,作者正是想告诉我们:雷雨的到来是有可能性的。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多幕长剧,写成于1933年,最初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上发表。剧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框架里,集中描写了周、鲁两个家庭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复杂纠葛和由此形成的大悲剧,深刻地暴露了老中国上流社会的历史罪恶。《雷雨》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话剧在创作上的迈向成熟,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力作。